拯救窮乏人
如果可以選擇,你會去瑞士滑雪度假,還是到捷克拯救危難中的孩童?一個普通的德國猶太裔男士尼古拉斯·溫頓(Nicholas Winton),卻放棄滑雪度假而選擇了後者。在1938年捷克和德國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之際,尼古拉斯前往捷克首都布拉格的難民營,看到許多猶太人惡劣的生活環境,強烈想要幫助他們的念頭油然而生,於是他便制定了一個救援計畫。他籌集了資金,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,讓六百多個孩童安全地離開布拉格,前往英國接受當地家庭的照顧。
憐憫之心
德蕾莎修女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並不會令人驚訝。事實上,她能得到這份殊榮,是因她看顧「飢餓的、赤身露體的、無家可歸的、瞎眼的、患痲瘋病的、所有在社會中感到被丟棄、不被愛、不被在乎的人」,這些人是她畢生服事的對象。
偏愛
我丈夫的哥哥蓋瑞特住在離我們大約2,000公里遠的科羅拉多山上。儘管距離遙遠,他卻因風趣幽默和心地善良而一直備受家人寵愛。在我印象中,他的兄弟姐妹也曾戲稱他是母親心中的寵兒。幾年前,他們甚至送給他一件襯衫,上面印著「我是媽咪的最愛」。雖然我們對兄弟姐妹傻氣的行為感到有趣,但如果最愛變成了偏愛,就無法讓人一笑置之。
樂善好施
凱恩一手抱著11個月大的女兒,一手提著女兒的供氧設備,從機門穿過頭等艙,困難地走過狹窄的機艙走道,到機尾的經濟艙尋找她們的座位。凱恩的女兒茹熙患有慢性肺病,必須到國外尋求治療。她們才剛坐下不久,一位空服員就走過來告訴她,頭等艙有一名乘客願意與她們換位子。聽了這話,感激的淚水不由自主從她的臉龐流下來,她再次抱起孩子,拖著氧氣筒,往回走向頭等艙那寬敞舒適的座位,而那位好心的陌生人則向凱恩在經濟艙的座位走去。
團結就是力量
一天深夜,塞繆爾·貝卡加牧師(Samuel Baggaga)接到電話,請他立刻趕往一位教會會友的家。當他抵達時,整間房子已陷入火海。孩子們的父親雖然自己被火燒傷,卻仍返回屋裡救他的一個孩子,最後終於從火場救出已經失去意識的女兒。那裡位於烏干達鄉間,醫院遠在十公里之外。當下沒有任何交通工具,貝卡加牧師和這位父親就抱著孩子往醫院直奔。兩人輪流抱著受傷的孩子,當其中一人跑累了,另一人就接手抱過孩子繼續跑。他們同心協力、互相扶持,終於抵達了醫院,父女倆都得到救治,最後也完全康復。
需要救援
十八歲的阿爾迪獨自在距離印尼蘇拉威西島海岸125公里的漁棚工作。一天,海上突然刮起強風,將固定漁棚的繩索摧毀,使阿爾迪連同漁棚一同落入茫茫大海。阿爾迪在海中漂流了49天,每逢看見船隻經過,這個急需救援的孩子就會亮起燈,試圖引起對方的注意,但結果都是失望。最後,大約10艘船過去了,才有一艘船將面黃肌瘦的阿爾迪救了起來。
紀念
每年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是美國「陣亡將士紀念日」。每年的這一天,我總是會想起許多退役軍人,尤其是我的父親和好幾個叔叔,他們都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的軍人。雖然他們僥倖歸來,但在這場戰爭中,卻有成千上萬的家庭痛失為國家效力的親人。然而,每當被問及時,我父親和那時代多數的軍人都會表示,他們願意犧牲性命來保護自己的親人,並為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而戰。
無法想像
美國福音樂團主唱人巴特·米拉德(Bart Millard)在2001年譜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福音歌曲《我只能想像》。這首歌描繪出與基督面對面是多麼奇妙美好。隔年,當我們17歲的女兒梅麗莎在車禍中喪生時,這首歌成為我們的安慰,讓我們能想像她在上帝面前是什麼情景。
無可比擬的愛
我曾到過多明尼加共和國首都聖多明哥的貧民窟。那裡大多是鐵皮屋,許多電線懸在其上。我有幸採訪了一些家庭,知道教會幫助他們解決不少失業、吸毒和犯罪等問題。
人人需要憐憫
傑明大學畢業時,才剛信耶穌不久。他在一家知名的石油公司擔任銷售員,經常出差接觸客戶,這也讓他聽到許多令人心碎的故事。同時,他也領悟到,客戶們最需要的並非石油,而是上帝的憐憫。為要更瞭解上帝的心意,傑明進入神學院進修,最終成了一位牧師。
採取主動
年輕的媽媽潔麗獨自帶著兩名幼兒搭乘飛機,她三歲的女兒又踢又叫,正當她極力安撫女兒的同時,她四個月大的兒子開始餓得號啕大哭。
危險物品
一部卡車發出刺耳的警報聲,從我的汽車旁邊呼嘯而過,閃爍的警示燈反射到我的擋風玻璃上,照亮卡車側面「危險物品」的字樣。後來我才從新聞報導中得知,那輛卡車必須緊急趕往科學實驗室,因為那裡的1,500公升硫酸已經開始滲漏出來,卡車必須載著緊急救難人員立即前往處理,否則洩漏的硫酸會腐蝕所有接觸到的物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