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帝的憐憫
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裡,有人故意拋擲一塊大石頭,砸破一個猶太小孩的臥室窗戶。那個窗台擺設了大衛之星,以及猶太宗教儀式所用的燭台,表示這戶人家正在慶祝哈努卡節,也就是光明節。這個小孩住在美國蒙大拿州的比靈斯城,當時城裡有好幾千人,包括許多基督徒,都以憐憫回應這充滿仇恨的舉動。他們對猶太鄰居受到的傷害與恐懼感同身受,於是許多人都在自家的窗戶貼上燭台的圖片。
言語溫和
我在臉書上跟人爭論,這實在是不智之舉。是什麼讓我認為自己有義務在熱門話題上「糾正」一名陌生人?特別是針對一個會導致分裂的議題。爭論的結果是帶怒氣的言語、受傷的心靈(至少我感覺受傷),以及失去為耶穌作見證的機會。這就是「網怒」的綜合結果。「網怒」就是指人們常常在部落格圈中所發出的憤怒言辭。正如一位倫理專家所說,人們往往誤把這股憤怒,歸結為談論公共議題的方式。
不保留的愛
海蒂和傑夫一家大小從炎熱的海外工作地回國,在密西根州的親友家附近住了幾個月,正好趕上冬天。在他們的十個孩子當中,有好幾個將是首次見到下雪的自然美景。
默默陪伴
珍鈴是主題遊樂園的工作人員。一天,她看到小男孩羅明跌坐在地上哭泣,急忙衝上前去幫助他。羅明是個患有自閉症的小男孩,因為他等了一整天想要玩的遊樂設施壞了,所以忍不住傷心大哭。珍鈴並沒有急著要羅明站起來,或說沒事叫他別哭了,她只是靜靜地陪著羅明,同理他的感受,讓他可以盡情地哭泣。
勇敢的行動
約翰‧哈普爾牧師(John Harper)帶著六歲的女兒登上鐵達尼號時,根本就不知道即將會發生什麼事。然而,哈普爾牧師知道一件事,那就是他愛耶穌,而且熱切期盼其他人也能認識耶穌。當鐵達尼號撞上冰山之後,大量的海水開始湧進船艙,身為鰥夫的哈普爾牧師將他女兒送上救生艇之後,立即轉身衝入混亂之中,拼全力搶救更多的人。據說,他一邊分發救生衣,一邊大聲喊著說:「讓婦女、小孩和未信主的人先登上救生艇。」在哈普爾牧師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前,仍奮力地向周圍的人傳講耶穌的福音。他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,好讓其他人能夠獲救。
借來的鞋
在2018年,加州野火蔓燒,一位名叫蓋博的高中生在逃離家園的混亂之際,錯過了他心心念念的加州越野資格賽,從而無法參加接下來的加州越野賽。錯過這資格賽,將使他耗費四年辛苦受訓的心血付諸流水,也無法繼續他的運動生涯。
勝過仇恨
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市,克里斯的母親莎朗達連同其他八個人,在參加週三晚上查經班時遭人殺害。在他母親慘遭不幸的那一天,克里斯沒想到自己竟然說出了滿有能力和寬容的話語:「愛能勝過仇恨。」是什麼塑造了這個青少年的生命,以至他能由心而發地說出這些話呢?克里斯是一個信靠耶穌的基督徒,他的母親也總是全心全意地去愛每一個人。
歡迎外人
我剛移居到異國時,我的第一次經歷就讓我覺得自己不受歡迎。那天,我的丈夫去一間小教會講道,我找了個位子正打算坐下,一位老先生就很不友善地對我說:「坐過去一點!」我被他粗暴的態度嚇了一跳。後來他的妻子向我道歉,並解釋說我占用了他們平常坐的位子。幾年後我才知道,以前會眾會出租會堂的長椅,藉此為教會籌募資金,也確保沒有人會占用別人的位子。經過數十年後,這種心態顯然依舊深植人心。
止息謠言
查理·西緬(Charles Simeon,1759-1836年)被委任為英國劍橋聖三一堂的牧師後,多年來一直遭受到強烈的反對。因為大部分的會眾都希望擢升助理牧師而非任命西緬,所以他們散布有關西緬的謠言,拒絕由他牧會,甚至曾經封鎖教堂不讓他進去。然而,西緬渴望順從聖靈的帶領,於是他制定一些原則以應對謠言。其中一個原則是永遠不相信傳聞,除非是絕對真實的消息;另一個原則是永遠相信,如果可以聽另一方的說法,必定會聽到完全不同的內容。
修電梯
思嵐罹患的罕見疾病使她的關節經常脫臼,得靠電動輪椅才能出門。有一次,她騎著電動輪椅要去開會,到了火車站發現電梯又再次壞了,使她無法到月台搭車。有人告訴她,可以搭計程車到40分鐘車程外的另一個車站。她電召了計程車,但車子卻沒來,最後她只能放棄回家了。
工作中的憐憫
我的朋友美倫在一間會計師事務所工作,負責為各公司行號計算員工的薪資。或許這聽起來像是一份簡單的工作,但有些公司常常在指定的期限過後才繳交員工資料。在這種情況下,美倫就會超時工作,好讓這些公司的員工可以及時收到他們的薪資。美倫之所以這麼做,是考慮到許多家庭都需要依靠這份薪金過活,購買食物、藥品和支付房租。
友善的鰭
一名海洋生物學家在南太平洋的庫克群島附近游泳時,突然游來了一隻重約23公噸的座頭鯨,還將她夾在自己的魚鰭下。這名生物學家原本以為自己命在旦夕,但這隻龐然大物慢慢游了幾圈後就讓她離開了。就在那時,這名生物學家看見一隻虎鯊正游離附近的海域。這位生物學家相信,這隻鯨魚是在保護她,救她脫離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