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  |  罪

甩包袱日

從2006年開始,在美國紐約的時代廣場,有一群人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,每年都舉辦一項不尋常的慶祝活動,稱為「甩包袱日」或「解脫日」(Good Riddance Day)。這是源自拉丁美洲的傳統,人們寫下一年當中不愉快或不堪的回憶,以及不幸的遭遇,然後扔進工業用的碎紙機。有些人甚至親手用長柄大錘,將他們想要擺脫的事物敲碎。

變得更好

有一群漁夫在辛苦忙碌了一天之後,聚在蘇格蘭的一家酒館聊天。其中一人興奮地描述捕魚的情景,他手臂一揮,結果將餐桌上的玻璃杯掃到牆上,杯子應聲破碎,在白色的牆面留下污漬。那人向酒館老闆致歉,表示願意賠償損失,但這已無濟於事,白色的牆面已經毀損。這時,有位坐在鄰桌的先生說:「別擔心!」他起身從口袋裡拿出畫圖的器具,並以醜陋的污漬構圖作畫,接著一幀雄偉的鹿頭壁畫逐漸成形。這位化腐朽為神奇的人,就是蘇格蘭的動物藝術家埃德溫.蘭希爾爵士(Sir E. H. Landseer)。

呵護備至

我年幼的孫兒們喜歡自己穿衣穿鞋。有時候他們會把襯衫前後穿反了,年紀更小一點的還常把鞋子穿錯腳。通常我都不忍心告訴他們,而且我也覺得他們這個天真的樣子,特別可愛。

被釋放

一個生來就罹患腦性麻痺的男孩無法說話,也無法與人溝通。但他的母親從未放棄,當他十歲時,他母親想出了辦法,透過他的目光和一個字母板與他溝通。有了這樣的突破,他母親說:「他被釋放了,我們什麼事都可以問他了。」現在,喬納森能以目光與人交流,甚至能讀寫詩歌。當被問及與家人和朋友「交談」是什麼感受的時候,他表示:「能告訴他們,我很愛他們,真是妙極了!」

打破枷鎖

當我們造訪位於東非地區,桑吉巴爾石頭城的聖公會大教堂,發現這座教堂的原址曾是東非最大的奴隸交易市場時,我們都百感交集。這座教堂的設計師要藉著實體建築的象徵,表達出福音打破奴役枷鎖的深層意義。這個地方不再是一個充滿罪惡與暴行之處,而是成為彰顯上帝豐富恩典之地。

饒恕的藝術

某天下午,我花了兩個小時參觀一個畫展,主題為父親與他的兩個兒子:饒恕的藝術。在那裡,所有的畫作都環繞著耶穌所說的浪子的比喻(參閱路加福音15章11-31節)。其中,我覺得愛德華.羅傑(Edward Riojas)的畫作《浪子》尤其震撼人心。畫作描繪了誤入歧途的浪子,穿著破舊的衣裳,垂頭喪氣地走路回家。在他背後是一片死亡之地,他剛踏上小徑,父親已激動地奔向他。在那幅畫作底下,寫著耶穌所說的話:「相離還遠,他父親看見,就動了慈心。」(20節)

被人藐視

蘇珊娜.西伯(Susannah Cibber)是18世紀知名的歌手。然而,她的婚變醜聞也是眾所皆知。因此,當1742年4月韓德爾的清唱劇《彌賽亞》於愛爾蘭都柏林首演時,許多觀眾並不贊成由蘇珊娜擔任獨唱。

顯露與醫治

在小時候,我看著父親在從未犁過的田地上耕作。在第一次犁田時,父親會將翻出來的大塊石頭搬走。然後,他會一次又一次地犁田,翻鬆土壤。父親每犁一趟田,就會撿出石塊丟棄,犁地越多次,翻出來的石塊也越小。這樣的過程要持續好幾趟,才能夠完成犁地工作。

潔白如雪

去年十二月,我們全家到山區旅遊。我們一直都是居住在熱帶地區,所以這是我們第一次見識到雪景的壯麗迷人。我們凝視著白雪覆蓋著的滿山遍野,丈夫不禁引用以賽亞書的經文:「你們的罪雖像硃紅,必變成雪白。」(以賽亞書1章18節)

免去罪債

我看著我的醫藥費帳單,強忍著不讓眼淚流下。想到丈夫長期失業後找到的工作,薪水驟降,如今即使只還一半的醫藥費,我們都得花好幾年才能分期付款償還。我禱告之後,打電話到醫生的辦公室,想要向他解釋我們的處境,並討論還款方式。

重新開始

聖誕節慶在十二月底落幕之後,我會將思緒轉到新的一年。因為我的孩子們還在放假,每天的生活節奏也比較慢,使我有時間反思過去一年的經歷,也思考未來一年新的方向。有時,想到曾犯過的錯誤,我就不禁感到難過和懊悔。然而,看見新的一年即將開展,又讓我充滿盼望和期待。無論去年的景況如何,我又有機會可以重新開始。

更加明白

當我們把領養的兒子從國外帶回來的時候,我急切地給他滿滿的愛,還有過去他所欠缺的一切,特別是優質的食物,因為他有營養不良的症狀。可是我們盡了一切的努力,甚至還向專家諮詢,他的成長仍然非常有限。將近三年後,我們才明白為什麼,原來他的身體無法接受某些食物。我們將這些食物從他的日常飲食中剔除後,他在幾個月內就長高了13公分。我一方面懊惱自己過了那麼久才發現,給他的是有礙成長的飲食;一方面也為他的健康狀況明顯好轉,而欣喜不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