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手製作
我祖母是個滿有恩賜的女裁縫師,在她家鄉德州贏得多場比賽。在我的一生中所有特別的日子,她都會親手縫製衣物為我慶祝。高中畢業時,她送我紫紅色的毛衣;結婚時,她送給我藍綠色的被子。祖母會在這些衣物的某個角落,繡上「祖母特別為妳縫製」這幾個字。從祖母針腳細密的衣物,我感受到她對我的愛,也體會到她對我往後的人生充滿信心。
存心謙卑
美國愛荷華大學籃球校隊後衛喬丹.博安農(Jordan Bohannon)故意不進罰球。他已經投進了34個罰球,若再進一球,便可打破學校保持了25年的紀錄。他為何這麼做?因為在1993年,該校主帥克里斯.史崔特(Chris Street)連續命中34個罰球,幾天後卻因車禍喪生。博安農選擇放下個人榮譽,不打破史崔特的紀錄,以此向他致敬。
款待陌生人
我有一些朋友曾經在摩爾多瓦住過一段日子,這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。當地居民對他們熱情的款待,尤其是基督徒的熱忱,讓他們十分感動。有一次,他們帶了一些衣物和補給品,給教會中一對貧窮又兒女眾多的夫妻。這對夫妻將他們待如上賓,而且不顧他們的婉拒,仍預備了甜茶和餐點。甚至在他們離開時,這對夫妻還送了些西瓜、蔬菜和水果,這樣的款待實在讓他們感到訝異。
活出角色
著名作家海明威(Ernest Hemingway)曾被問及能否用六個字,寫出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。他的答覆是:「出售:童鞋。未穿。」海明威的故事確實充滿張力,激發無限想像空間。這純粹只是一個健康的嬰孩不需要鞋子了嗎?或是這當中發生了不幸的悲劇,需要上帝最深切的愛與安慰呢?
樂善好施
記得那時候,母親一下班回家就告訴我:「小嵐,海倫阿姨寄了一份禮物給妳喔!」在我成長期間,因為家境清寒,能擁有的不多,所以每次收到郵寄包裹,就彷彿是過第二個聖誕節。這位滿有愛心的阿姨,讓我感受到上帝的慈愛、眷顧和疼惜。
永遠歡迎
我們教會聚會的地方是一所小學的舊址。這所學校於1958年關閉,當時美國政府取消種族隔離政策,允許黑人學生進入原先只開放給白人學生的學校就讀,這所學校寧願關閉,也不願遵守條例。隔年,學校被迫重新開放。我們如今的一名會友艾爾嬅,便是當年被安排在白人世界裡的其中一位黑人學生,她回憶說:「我和學校裡的幾位黑人老師原本在一個安穩的環境,但我們卻被強迫進入一個全班只有兩個黑人學生的恐怖世界中。」艾爾嬅曾因自己與眾不同而受苦,但卻也因此成為一位具有勇氣、信心,願意寬恕他人的女子。
扶持的手
在我們愛達荷州的冬日裡,後院宛如滑冰場,我的孩子們很享受飛舞其上的興奮感。他們年紀還小的時候,教導他們溜冰是一大挑戰,要說服他們從容不迫地踩在又硬又滑的冰面上,真的很困難,因為他們知道跌倒會有多痛。每次他們的腳失控一滑,我或是我丈夫就會伸手把他們扶起來,讓他們站直、站穩。
溫柔觸摸
保羅.班德(Paul Brand)醫生是二十世紀到印度醫療宣教的先鋒,他親眼目睹人們如何將痲瘋病視為一種恥辱。某次看診時,他用手碰觸一個痲瘋病人,向他保證治癒的可能性,那病人立即淚流滿面。一名醫護人員向班德醫生解釋那病人流淚的原因,說:「這麼多年來都沒有人敢碰他,但你剛剛卻毫不在意地觸摸了他。那是他喜悅的淚水。」
干擾
英國畫家西蒙.戈茲(Sigismund Goetze)的一幅畫作《被人輕視和厭棄》,震撼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。戈茲的畫作,描繪了受苦、被定罪的耶穌正被與戈茲同時代的人圍繞著。然而,這些人只關心自己的利益,追求商業利潤、浪漫愛情和政治地位,竟然完全不在意救主的犧牲。這些圍觀群眾漠視耶穌,如同當年高喊釘耶穌十架的暴民,渾然不知他們錯過了什麼,錯過了誰。
看看你的城市
密西根州底特律市的一個城市發展集團,以「從我們的角度,看我們的城市」為標語,向人們展現城市未來發展的願景。然而,這個宣傳活動卻突然中斷,因為社區居民發現其中有一個盲點。在這個城市,絕大部分的人口和勞動力都是非洲裔美國人,但是出現在宣傳活動中的招牌、橫幅和廣告牌上的卻都是白種人。
愛心疲乏
安妮.法蘭克(Anne Frank)所寫的《安妮日記》聞名於世,日記描述她跟家人在二戰期間躲藏兩年的生活點滴。後來,她被關進納粹集中營,與她同在一起的人說:「她從未停止為人流淚!」對所有認識她的人來說,有她在身邊就是一個祝福。因此,有位學者認為,安妮始終未曾「愛心疲乏」,意即她對人沒有失去憐憫的心。
意外的善舉
我的朋友在超市排隊付款時,沒想到排在她前面的男士轉過身來,給了她一張10英鎊(14美元)的優惠券。她原本就因為睡得不好而比較情緒化,這位男士善良的舉動馬上讓她感動流淚。但一會兒,她又嘲笑自己竟會因此喜極而泣。這位男士意外的仁慈之舉,令我朋友深受感動,讓她在情緒低潮時得著希望。她感謝上帝,透過別人讓她感受到上帝的美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