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  |  憂傷

至深之處

雨果(Victor Hugo,1802-1885年)是十九世紀法國的詩人及小說家,親身經歷了法國社會及政治的動盪時期,《悲慘世界》或許是雨果最為人知的經典著作。經過一個世紀後,這本小說改編成了音樂劇,成為我們這世代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。這並不令人感到訝異,正如雨果曾說:「音樂表達了那些不能言喻卻又無法對其保持沉默的事物。」

道別與重聚

我哥哥大衛因心臟衰竭突然過世,使我的人生觀產生了巨大的改變。我們家有七個兄弟姐妹,大衛排行老四,但他卻是我們之中第一個過世的。當時他的意外猝死讓我反覆思考了很多事。當然,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們家未來會面對更多親人離世,而較少迎接新生命的到來,道別的機會也會像問候那樣多。

在悲傷中信靠上帝

國漢在得知自己確診是癌症末期之後,他與妻子凱柔因著上帝的感動,決定在網路上分享自己這段罹患絕症的心路歷程。接下來的兩年,他們透過網路與人分享他們的喜悅、悲傷和痛苦,深信上帝能用他們的軟弱來幫助別人。

失去光輝

我再也無法重拾女兒梅莉莎昔日的光彩了。她中學時期興高采烈地打排球的美好身影,似乎也漸漸從我的記憶中消逝。有時我甚至難以記起,每當我們全家聚在一起時,那掠過她臉上愜意的羞澀笑容。梅莉莎在十七歲那年過世,她帶給我們的歡樂也因此落幕。

在上帝面前哀哭

去年夏天,一隻被人們命名為塔勒闊的虎鯨媽媽,成功地產下幼鯨寶寶。虎鯨族群正瀕臨滅絕,塔勒闊的新生兒是這些受保護的虎鯨族群的新希望。然而,小虎鯨卻存活不到1個小時就夭折了。世界各地許多的人都從一段紀錄片看到令人傷痛的一幕,塔勒闊推動那死去的小虎鯨,在寒冷刺骨的太平洋海水中,整整游了17天,最終才放開牠的虎鯨寶寶。

不再悲傷

紀錄片《與狼同行》的製作人吉姆與潔米夫婦熟悉狼的習性。他們表示,狼在開心時會搖尾巴並玩耍嬉鬧,但如果狼群中有夥伴死去,牠們就會哀傷數週之久,在夥伴死去的地點徘徊,並以下垂的尾巴和淒厲的狼嚎來表達悲傷。

不足成為有餘

自從他的妻子在一場車禍意外喪生之後,我們每週四都會面一次。他來的時候,有時帶著無人能解的疑問;有時帶著他魂牽夢縈的回憶。隨著時間過去,他終於接受一件事實:雖然那場意外在我們的世界是個心碎的結局,但上帝卻能夠在這當中動工。幾年後,他在我們教會開了課程,教導他人如何處理哀痛與度過悲傷。很快地,他成為經歷喪親之痛的人必找的輔導者。有時,就在我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能做的時候,上帝卻使用我們的「不足」成為「有餘」。

因信而忍耐

在1914年,英國探險家歐內斯特·沙克爾頓(Ernest Shackleton,1874-1922年)率領探險隊嘗試穿越南極洲,但卻以失敗告終。他的探險船「堅忍號」在威德爾海被浮冰困住,隊員們必須刻苦堅忍才能生存,正如他們的船名一樣。由於無法向外界求救,沙克爾頓只好和所有的隊員都登上救生艇,前往最近的象島。後來,為要讓全體船員都能獲救,他又親自帶著五名隊員花了兩個星期,航行1300公里,到南喬治亞島請求緊急救援。全依賴這六個人的勇氣和堅忍的毅力,才能使所有探險隊員成功獲救,也使這「失敗」的探險留名青史。

無法想像

美國福音樂團主唱人巴特·米拉德(Bart Millard)在2001年譜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福音歌曲《我只能想像》。這首歌描繪出與基督面對面是多麼奇妙美好。隔年,當我們17歲的女兒梅麗莎在車禍中喪生時,這首歌成為我們的安慰,讓我們能想像她在上帝面前是什麼情景。

一同哀哭

在1994年,東非盧安達的胡圖族人殘殺他們的同胞圖西族人,短短的兩個月便造成百萬人死亡。在這場可怕的種族滅絕之後,傑弗瑞·盧布希(Geoffrey Rwubusisi)會督希望自己的妻子瑪麗能去安慰那些失去至親的婦女,但瑪麗說:「我只想大哭一場。」因她自己也同樣失去親人。這位會督是一位智慧的領導者和關愛妻子的丈夫,他對妻子說:「瑪麗,召集這些婦女和她們一同哀哭吧!」他知道瑪麗所面對的傷痛,能夠讓瑪麗分擔別人的痛苦。

最終局

她叫柔琳,在我們求學的那段日子裡,我暗暗地傾慕她。她性情開朗,燦爛的笑容無人可及。我不太確定她是否察覺我對她的愛慕,但猜想她應該知情。畢業後,大家各奔東西,我便失去了她的消息。

現在開始

在2017年2月底,我大姐的切片報告證實她得了癌症,當時我就告訴朋友們:「從現在開始,我得儘可能多花點時間陪伴大姐。」有些人說,我反應過度了。然而,不到十個月的時間,大姐就過世了。雖然我已經花了許多時間陪伴她,但如果深愛一個人,總還是會覺得愛得不夠多,相處的時間不夠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