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  |  希望

住在上帝裡面

一天傍晚,我在小區的一個建築工地附近慢跑,一隻又髒又瘦的小貓哀怨地朝著我喵喵叫,過後還尾隨我回家。這隻原本髒瘦的小貓,現在已成為我家的寵兒米奇,一隻健康帥氣的成年貓,在我們家過著舒適的生活,並深受我們一家人的疼愛。每當我回到當初找到米奇的那條馬路上慢跑時,都會想道:上帝啊,謝謝祢讓米奇不必露宿街頭。牠現在不但有地方住,而且還有個溫暖的家!

淚水中蒙賜福

有一個住在英格蘭的年輕人寄了一封電郵告訴我,他的父親(才63歲)正在醫院裡,病況嚴重,命在旦夕。雖然我與他父親未曾謀面,但我們的工作有許多相似之處。這個年輕人想給他父親加油打氣,就請我錄製一段鼓勵與禱告的視頻,然後寄給他。當時我深受感動,便錄下一段簡短的信息,以及祈求上帝使他病得醫治的禱告。後來,我得知他父親看了影片,並豎起大拇指熱烈地回應。但令人悲傷的是幾天之後,他寄來另一封電子郵件告訴我他父親已經過世。他父親嚥下最後一口氣時,還緊握著他母親的手。

伸手救助

部落格作者(博主)寶妮•葛蕾(Bonnie Gray)在她所寫的一篇文章中,講述了排山倒海的憂傷如何衝擊她的心靈。她說:「毫無預兆地,在我人生最開心的階段──婚姻美滿、家庭幸福之時,我突然開始陷入極度恐慌及憂鬱。」葛蕾試圖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處理她的痛苦,但旋即意識到自己不夠堅強,無法獨自解決。「我不想讓任何人質疑我的信仰,於是我默默承受,祈求憂鬱症能不藥而癒。但上帝要醫治我們,祂不要我們感到羞恥,也不要我們躲避痛苦。」葛蕾來到上帝面前得著安慰和醫治,在那即將吞沒她的驚濤駭浪之中,上帝作她堅固的錨。

嶄新的開始

「基督徒的覺醒始於痛苦的認知,即發現世界讓我們相信的真理,其實全是謊言。」這是畢德生牧師(Eugene Peterson)對詩篇120篇的感悟。詩篇120篇是朝聖者在前往耶路撒冷時,吟唱的第一首「上行之詩」(詩篇120-134篇)。正如畢牧師在《恆久專一的順服》一書中所探討的,這些詩篇也為我們描繪了親近上帝的天路歷程。

得勝有餘

我丈夫擔任兒子參加的少年棒球隊的教練時,特意舉辦了一個年終派對來犒賞球員,獎勵他們整個球季的進步。在派對上,隊中最年幼的球員達斯汀走到我身旁,說:「我們不是輸了今天的比賽嗎?」我回答說:「是的。但你們已盡了全力,我們為你們感到驕傲。」他說:「我知道。但我們輸了,對吧?」我點點頭。達斯汀接著問:「但為什麼我覺得我們像在開慶功宴呢?」我笑著說:「因為你們就是贏家啊!」

選擇喜樂

在超市裡,凱恩拖著沉重的步伐走過蔬果區,心情很低落,雙手也因帕金森氏症的初期症狀而顫抖。他心想:還有多久,生活品質就會開始下降呢?妻子和兒女要如何面對我的病情呢?一會兒,凱恩心裡的愁緒被一陣笑聲驅散了。在蔬果區旁,有個坐在輪椅上的小男孩正咯咯地笑著,他爸爸一邊推輪椅,一邊俯身向前,對笑個不停的兒子說悄悄話。男孩的情況顯然比凱恩更糟,但他們父子隨時隨地都選擇快樂。

殷切期盼

在聖誕節之前一個忙碌的日子裡,我家附近的郵局人滿為患。一位年邁的婦人緩緩走向寄信櫃台,櫃台服務人員很有耐心地看著她緩慢移步,跟她打招呼:「您好,年輕的女士!」他的話表達善意,但有些人也許覺得話中的含意是「年輕」比較好。

堅強如鐵

鐵甲蟲以其堅硬的外殼而聞名,這外殼能保護牠免受侵害,其中一個特殊品種的鐵甲蟲在承受壓力時,還會展現非凡的力量。這種甲蟲的堅硬外殼在重壓下不會裂開,而是伸展開來。牠扁平的背部和低矮的外形,也使牠不容易被壓扁。科學測試證明,牠可以承受其體重四萬倍的重壓。

災難中的禱告

在1717年,一場長達數天的災難性暴風雨,導致歐洲北部大部分地區洪水泛濫。在荷蘭、德國及丹麥境內,數千人因此喪命。歷史記載,至少有一個地方的政府做出很特別但卻合乎當時慣例的回應,荷蘭格羅寧根市的市政府就呼籲民眾舉行「祈禱日」,以應對這場災難。歷史學家寫道:「市民聚集在教堂裡聽道、唱聖詩並禱告,長達數小時之久。」

好消息帶來喜樂

在1964年的一個晚上,美國阿拉斯加州發生了大地震,強震持續了4分多鐘,震級達9.2級。安克拉治市幾乎被夷為平地,只留下巨大的坑洞與瓦礫。在這黑暗又充滿恐懼的夜晚,新聞播報員吉妮·強斯(Genie Chance)堅守在她的麥克風前,向在收音機旁沮喪的聽眾傳遞消息:一名在叢林工作的丈夫聽到了妻子平安無事;幾個心急如焚的家庭,得知他們參加男童軍露營活動的孩子們盡都平安無虞;一對夫妻得知他們的幾個孩子都被尋獲。當晚,收音機不斷傳出一則又一則的好消息,在一片廢墟中帶來喜樂。

絕不說「不能」!

珍·布里克爾(Jen Bricker)是位著名的雜技演員。她生來就沒有雙腿,被遺棄在醫院。但她覺得自己被領養是一種祝福,她說:「今天我能存活,全是因為那些不計代價地愛我、支持我的人。」她的養父母幫助她看到,她生來如此是有原因的。他們把她培養成一個絕不說「不能」的人,並鼓勵她追求所有夢想,包括成為一名出色的雜技演員和空中飛人!在面對挑戰時,她的態度總是先思考:「我該如何應對難題?」她也激勵其他人採取同樣的做法。

真正的盼望

在1960年代初期,美國舉國上下都對未來充滿盼望,覺得前景一片光明。年輕的總統甘迺迪(John F. Kennedy)提出了「新疆界」、「和平工作團」,以及登陸月球的計劃。蓬勃發展的經濟,使許多人期盼未來的好時光能持續不斷。但不久後越戰升溫,國內局勢動盪,甘迺迪遭人暗殺,而原本樂觀的社會所接受的一些常態,也就此瓦解。持樂觀主義並不足以面對現況,隨之而來的是盼望的幻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