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配得的禮物
最近,我很意外地收到朋友送來的一份禮物,但我不認為自己有資格收到這麼好的禮物。她送禮物給我,是因為聽說我正面對一些工作上的壓力。其實她所承受的壓力與我一樣多,甚至可能更多。她要照顧年邁的父親、教養叛逆的孩子,還要面對不斷變動的工作環境,以及緊繃的婚姻關係。我沒想到她自己在困境中仍顧念著我,她這種先人後己的態度,以及這份簡單而真摯的禮物,讓我不禁感動流淚。
像我這樣
夏洛特·艾略特(Charlotte Elliott,1789-1871年)實在無法入睡。癱瘓多年的她,隔日將在教會為高等教育募款的義賣會中成為焦點,但她心想:像我這樣,實在不配!她輾轉反側,懷疑自己的資歷,質疑自己的屬靈生命。第二天,她仍坐立不安,最終她寫下一首詩,就是傳唱至今的經典聖詩《照我本相》﹕「照我本相,無善足稱,惟祢流血,替我受懲,並且召我就祢得生;救主耶穌,我來!我來!」
分擔重擔
在我們剛成立的查經小組中,有好些姐妹都遭遇了不同的打擊。一時之間,我們都感同身受,開始坦誠分享自己的經歷。無論是遭遇父親離世,或是離婚不久就碰上結婚紀念日,還是剛出世的孩子被診斷為全聾,或是需要帶著孩子狂奔至急診室,這一切我們都難以獨自承受。漸漸地,每個人敞開心扉,吐露自己的傷心事。然後,我們一起哭泣、禱告。起初,我們對彼此並不熟悉,還有點生疏,但在短短幾週內,我們卻成了一群親密的朋友。
付出愛
麗貝卡·李·克魯普勒醫生(Dr. Rebecca Lee Crumpler)是美國第一位得到醫科學位的非裔婦女。然而,在她的一生中(1831-1895年),經常都遭人忽視、輕看和鄙夷。但儘管如此,她依舊致力於救治人的工作並實現她的人生目的。克魯普勒坦言:「即或有人以我的種族與性別來評價我,我仍會以全新的心態和勇氣做好準備,無論何時何地,只要有人需要醫療服務,我就立即前往。」而她確實做到了。她相信治療婦女與小孩,以及提供醫療照顧給那些被釋放的奴隸,乃是服事上帝的一種方式。但很遺憾,她的成就直到將近一個世紀之後,才得到人們的正式認可。
化信心為行動
在2021年6月的一天傍晚,一場龍捲風襲擊整個社區,摧毀了其中一個家庭的穀倉。這個穀倉就這麼毀於一旦,令人感到難過,因為這座穀倉自1800年代末期,就矗立在那戶人家的土地上。隔天早晨,約翰與芭芭拉開車前往教會服事,經過那裡看見了毀壞的穀倉。他們想要提供援助,於是便停下車,跟那戶人家聊一聊。在知道對方需要人手幫忙清理之後,約翰和芭芭拉立刻掉轉車頭開車回家,換上工作服,然後回到毀壞的穀倉那裡,花一天的時間,把龍捲風破壞的一切都清理乾淨。他們將信心化為行動,服事這戶人家。
為主發聲
從八歲開始,麗莎便有口吃的毛病,自此她變得害怕出席需要與人交談的社交場合。後來,麗莎透過語言治療克服了困難,並且決定用她的聲音去幫助別人。於是,她成為電話熱線的輔導志工,幫助那些有情緒困擾的人。
一起變更好!
瑪麗是一位工作忙碌的單親媽媽,卻很少缺席主日敬拜或查經班。每一週,她都帶著五個孩子搭巴士往返教會,並且幫忙聚會前的預備以及會後的清理。
為主發光
在2020年3月,退休的金融專家惠特尼(Whitney)在紐約中央公園遛狗時,看見了幾輛卡車和成堆的防水布,以及有十字架標記的白色帳篷,這些都來自一個他從未聽過名字的慈善機構。當他發現這個機構正在打造方艙醫院,讓感染新冠病毒的紐約市民入住治療時,便上前詢問自己是否也能提供幫助。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,儘管大家的信仰與政治立場不同,他和家人還是竭盡所能地給予支援。惠特尼說:「我在這裡遇到的每一個人,都是真正的好人。」他還讚揚這群人在沒有酬勞的情況下,願意在紐約市亟需幫助時伸出援手。
各司其職
我的朋友方萍只工作了幾年,公司就想升她為該部門的主管,使她感到有如千鈞重負。她在為此事禱告時,感到上帝指示她擔起此重任,但她仍然害怕自己無法勝任。她問上帝:「我的資歷那麼淺,怎能帶領整個部門呢?如果我注定會失敗,為何要將我放在那個位子上呢?」
祂掌管未來
根據心理學家梅格·潔伊(Meg Jay)的研究,我們的大腦在想到未來的自己時,有如想到一個全然陌生的人。為什麼呢?這可能與被稱為「同理心差距」的心理狀況有關。我們可能很難去同情和關心那些我們素不相識或從未謀面的人,甚至是未來的自己。因此潔伊的工作是要幫助年輕人想像未來的自己,並採取一些行動來關心他們。這包括協助他們按自己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制定可行的計劃,好讓他們能追求自己的夢想並繼續茁壯成長。
避難所
我和妻子曾入住一間古樸的海濱旅館,有巨大的推拉窗和厚實的石牆。一天下午,暴風雨席捲旅館的所在地,使海水翻騰,風雨擊打著窗戶,彷彿憤怒搥門的拳頭一般。但我們卻平靜淡定,因為旅館的石牆非常堅硬,地基也十分穩固!外頭雖是狂風暴雨,但我們的房間卻是個避難所。
真自由
在地鐵上,美玲一邊閱讀,一邊畫下重點並在書頁的邊緣寫下讀書心得。但坐在她旁邊一對母子的談話,讓她停了下來。這位媽媽正在糾正她年幼的孩子,不可以在從圖書館借來的書上亂塗亂畫。美玲聽了這番話,立刻把筆放下,她不希望這孩子不聽媽媽的話而模仿自己的閱讀習慣。美玲知道這個小孩子還不能分辨在借來的書上塗鴉,與在自己的書上寫心得有什麼差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