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  |  愛他人

憐憫勝過苦毒

當紐約世貿雙塔在2001年9月11日轟然倒下時,格雷格·羅德里格斯是受難者之一。他的父母在悲傷欲絕之際,仍謹慎思考自己對這種恐怖攻擊的反應。隔年,他的母親菲麗思遇到了艾莎·瓦菲(她兒子被指控協助恐怖分子)。菲麗思說:「我展開雙臂走向艾莎,抱著對方一起哭泣……我們彼此沒有隔閡,因為同樣都是傷心的母親……同樣為兒子傷心哀痛。」

在愛中扎根

我抵達癌症護理中心,準備照顧住院的母親。我感到孤單和不安,因我的家人和支持我的朋友們都在千里之外。在我準備拿起行李時,一位笑容可掬的男士主動幫忙,他自稱弗蘭,是住院接受治療的病人。後來我也認識了陪伴照顧他的妻子蘿萍。因為我們都信靠上帝並相互依靠,這對夫妻很快就像是我的家人一樣。我們共同歡笑、傾訴心聲、一起哭泣和禱告。雖然我們都是離鄉背井,但因我們與上帝、與彼此緊緊相連,使我們能在愛中扎根,彼此扶持。

金魚魔斯路

蕾希•史考特(Lacey Scott)在寵物店裡,看到一隻憂傷的金魚在魚缸底邊靜止不動。這隻金魚因皮膚病變,全身鱗片發黑。後來蕾希設法醫治這隻十歲的金魚,還照《木偶奇遇記》中那隻鯨魚的名字,為牠取名「魔斯路」。蕾希把牠安置在加了藥水的魚缸裡,幫牠天天換水。此後,魔斯路漸入佳境,不但四處游動,體型變大,就連黑色的魚鱗也都轉變成金色。蕾希盡心盡力地照料,讓魔斯路獲得新生!

孤單與同在

當新冠疫情爆發時,凱莉正與腦癌搏鬥。後來,她的心臟與肺部周圍積水,必須再次住院。因為正處於疫情期間,醫院加強防疫措施,她的家人都無法探視。於是,她的丈夫德福決定做些事,以表達家人對她的關懷。

真自由

在地鐵上,美玲一邊閱讀,一邊畫下重點並在書頁的邊緣寫下讀書心得。但坐在她旁邊一對母子的談話,讓她停了下來。這位媽媽正在糾正她年幼的孩子,不可以在從圖書館借來的書上亂塗亂畫。美玲聽了這番話,立刻把筆放下,她不希望這孩子不聽媽媽的話而模仿自己的閱讀習慣。美玲知道這個小孩子還不能分辨在借來的書上塗鴉,與在自己的書上寫心得有什麼差別。

最大的愛

在2019年紀念諾曼第登陸75週年的儀式中,有超過156,000位軍人受表揚。這些人參與了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海上進攻行動,讓西歐地區的人重獲自由。在1944年6月6日的一個廣播節目中,美國羅斯福總統為這些軍人禱告,求上帝保護他們。他在禱告中提到:「這些軍人不是為了滿足征服的慾望而戰。他們是為了終止戰爭而戰,是為了讓人得自由而戰。」

並肩同行

在2020年,一隻可愛又忠心的狗兒比利成了網絡之星。牠的主人羅素弄傷了腳踝,行走需要依靠拐杖。不久,比利陪羅素走路時,也開始一瘸一拐。羅素擔心比利的情況,便帶牠去看獸醫。但檢查之後,獸醫卻說比利根本沒有問題!因為比利單獨行動時可以四處奔跑。原來,比利在陪伴羅素走路時,假裝自己和主人一樣跛腳。這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同理別人的痛苦吧!

可靠的愛

我傷心、自責、憤怒、困惑,百感交集地自問:為什麼我老是想起這件事?

如同母愛

春花對姪子講述自己在二戰結束後的成長經驗。在那段時期,家裡很窮,每天的食物只有地瓜和野菜,以及父親偶爾能夠捕獵到的松鼠或小魚。每當父親獵到松鼠給家人當晚餐時,母親總是會說:「把松鼠頭給我,我只吃松鼠頭,那個部位最好吃了!」多年後,春花才知道松鼠頭根本沒有肉,其實母親也沒有吃,她只是假裝那很美味。春花說:「這樣我們這些孩子們就可以多吃點,也不會擔心母親沒得吃。」

什麼最重要?

朋友告訴我說,她有一位基督徒同事尖銳地問她屬於哪個政黨。她同事這樣問的目的,似乎是想要知道在造成社區分裂的議題上,彼此是否有一致的看法。為了找到彼此的共同點,當時朋友簡單地回答說:「既然我們都是基督徒,我寧願專注於我們在基督裡的合一。」

愛值得冒險

有位十幾年的朋友不加解釋就和我斷絕來往,自此之後,我又開始像以前那樣與人保持距離。在療傷期間,我抽出書架上一本破舊不堪的書,魯益師所寫的《四種愛》。魯益師提出了一個強有力的觀點:愛就是要預備受傷害。他認為,愛的付出是需要冒風險的,絕不是穩賺不賠的投資;當你選擇去愛,就可能會內心煩惱糾結,甚至還會帶來悲傷心碎。讀著魯益師的這些話,讓我對耶穌復活後第三次向門徒顯現的這段描述(約翰福音21章1-14節),有了新的體認。這時的彼得不只一次背叛耶穌,而是三次(18章15-27節)。

聊天巴士

在2019年,英國的牛津巴士公司展開「聊天巴士」的計劃,並且很快就廣受民眾歡迎。這種巴士上有志工(或稱義工),他們會主動跟那些想要與人交談的乘客聊天。這個計劃的啟動,是因為政府的一項調查發現,有30%的英國人每週至少有一天,未能和他人進行有意義的交談,深感寂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