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: 九月 2019

不計代價

電影《使徒保羅》赤裸裸地揭露了初代教會所遭受的迫害。就連這部電影中的小配角都顯示出當時跟隨耶穌有多危險。看看以下這些列在演員名單中的角色:被打的女人;被打的男人;受迫害的基督徒甲、乙、丙。

你所做的

魯益師在《驚喜之旅》(Surprised by Joy)一書中,坦承自己33歲時才信主,他說當時自己並不情願,「又踢又踹,拼命掙扎,滿腹怨憤,兩眼四處搜索,尋找機會逃脫」。雖然魯益師心中有所抗拒,有軟弱又面對各種障礙,上帝仍將他轉變為一個勇敢且富創造力的護教家。他寫下具說服力的散文和小說,傳揚上帝的真理與慈愛。至今他逝世超過55年,但仍有許多人閱讀、研究和分享他的著作。他的生命反映出他的人生哲學,就是「追求目標或夢想,永遠都不嫌晚」。

馴服舌頭

白芮兒.瑪克罕(Beryl Markham)在《夜航西飛》(West with the Night)一書中,詳細描述她負責馴化一匹煩躁易怒的種馬過程。無論她使用何種方法,都無法完全馴服這匹驕傲的馬,牠頑強的意志使瑪克罕只贏得唯一的一次勝利。

為孩子禱告

為孩子禱告

上帝交付給父母一份全世界最重要的工作——養育孩子,讓他們愛慕、敬畏並服事上帝。有人說,小孩就像是未乾的水泥,無論什麼掉在上面都會留下印跡。你有一份最了不起的工作,就是按著上帝的託付,影響並塑造你孩子的生命。

牢記五項原則

箴言書教導了下列管教原則,有些清楚明確,而有些則委婉含蓄:

  1. 所有孩子都需要某種形式的管教(箴言22章15節)。但記得,每個孩子都不同,同樣的行為準則未必適用於所有孩子的身上,我們必須針對特定的情況來調整行為準則。
  2. 「管教」這個詞涵蓋廣泛的教養技巧,從教導到責打都有。智慧的父母在面對不當行為時,會使用不同層級的管教方式,並依據嚴重程度來作出調整,直到遏制不當行為。智慧的父母會及早開始使用符合孩子年齡的管教技巧,並一致、盡心地貫徹執行。他們也意識到在日常生活中示範合宜行為的必要性,那是傳遞訊息最強有力的方法。
  3. 管教的目標是在於幫助孩子,即使上帝也管教祂所愛的(箴言3章12節)。但總要在愛中管教,而非在盛怒之中。
  4. 某些形式的處罰超過父母的責任。智慧父母理解他們不該執行某些形式的管教,而把這些管教留給合適的社會單位。
  5. 時時仰望上帝的幫助。我最喜愛的經文之一是雅各書1章5節:「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,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、也不斥責人的上帝,主就必賜給他。」箴言也提醒我們上帝垂聽義人禱告(箴言15章29節)。
  6. 父母的職責終有結束的一刻。當孩子徵詢,我們還是可以給予建議,只是必須鬆開手,讓孩子自己做決定(以及犯錯)。祈願我們已給予他們活出敬虔生命的基本要素,我們也要持續每天為孩子禱告,求主帶領他們更成熟、有智慧。

    直等那日到來前,讓我們好好珍惜與孩子在一起的年日,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」。並且盡我們最大的努力,藉著上帝的幫助,禱告孩子「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。」(箴言22章6節)

上一篇:非暴力的體罰

返回主頁

非暴力的體罰

非暴力的體罰

不忍用杖打兒子的,是恨惡他;疼愛兒子的,隨時管教(箴言13章24節;參箴言22章15節)。

生命中的罪如果不加以檢視,可能會犯下更多、更大的罪行。正如吸毒者必須服食越來越多的毒品以達到同樣的興奮感,這很容易導致藥物濫用而不自知,任憑撒但引誘我們走向罪惡深淵。我們需要把根基立於此原則之上,以上的那句箴言點出如果放任不管孩子的不當行為,情況會逐漸惡化,最終毀了他們的一生,甚至導致滅亡——最終懲罰是與上帝永遠隔絕。

千萬不要放任孩子,錯過管教。父母若用杖管教子女不但不至於死,相反的,身體的責罰能夠救他們脫離死亡(23章13-24節)。

最後的手段

這個層級的管教(非虐待形式的體罰)宜先保留,直到其他前面層級的管教都無效,而孩子仍持續表現出破壞性的行為時才使用。當小孩得到充分告誡,也很清楚瞭解什麽是不當行為,卻明知故犯,家長就該執行管教。但記得:父母不應該在怒氣中管教,且必須貫徹、一致地執行說好的刑罰。

智慧的父母瞭解子女,知道對他們最好的處罰方式,也會把體罰當作是最後的手段。另外一個智慧的表現是,父母懂得決定足以遏止不當行爲的處罰次數,而且謹慎行事。

教養小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,是讓孩子知道你愛他們,以及無障礙的溝通。我不太常打小孩,但記得有一次,其中一個孩子整天搗蛋,我們已用遍每個層級的管教方式仍於事無補,最後只好使用體罰。我確定他了解為何要被處罰,然後讓他趴在我的腿上。我打了他屁股兩下,他開始哭泣。處罰結束後,我給他一個擁抱,而他說了對不起。之後,他在態度上有很大的轉變,也知道界線在哪裡。

上一篇:訓責但不傷害 | 下一篇:為孩子禱告

返回主頁

訓責但不傷害

訓責但不傷害

箴言用希伯來文yākah這個詞彙來傳達訓斥的意思,當中不單有「指責、責備、改正、說服或判有罪」的意思,還有指明一個人的過犯,要他悔改的含義。(箴言3章12節)

責備一個人,指的是對他不合宜的行為表達不贊同或告誡。上帝藉著不同的方法對祂的孩子施行責備。有時可能是透過我們的良知——我們做錯事,就會開始良心不安;有時候是透過他人——我們做了一些事情傷害別人,他們說出來;有時候透過上帝的話語、主日信息或一些情境,使我們知道上帝不喜悅我們所做的某件事。

身為父母,我們也需要對孩子這麼做:在愛中指責或訓斥,以至於他們明白有些行為無法被接受,並且需要改變。

把矛頭指向行爲本身

責備之時,我們應把不滿的矛頭指向行為本身。別說「你從來不會記得倒垃圾」,更好的說法是「這已經是這星期第三次你沒有倒垃圾(說明頻率)。我希望你記得每天(講明時間)晚餐後去倒垃圾。如果你明天不倒垃圾(孩子拒絕履行的責任),明晚就不能看電視(或者其他合適的處罰)。」訓斥孩子時,父母需要謹慎他們的用詞,畢竟被所尊敬和愛的人批評將帶來極大傷害。我們需要時間學習和練習不帶批評的教導。

父母可以選擇各式各樣的懲處方式,例如暫停、剝奪孩子喜歡的事物(包括喜愛的玩具或活動)、多做額外的家事、取消零用錢等。

最好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對不當行為採取相對應的處罰。例如,如果孩子拒絕待在兒童座椅上,就不開車;如果他把食物扔在地上,那他就不能再繼續吃,可能會餓肚子(如果孩子年紀較大,就請他幫忙清理地板)。過程中,父母或許很容易動搖,所以要冷靜、堅定、合情理,並且一致。避免和孩子爭論,也不要討價還價。

讓孩子承擔後果

除了訓斥孩子,我們有時候應該讓他們承擔做錯事的自然後果。猶記得小時候,父母三番四次警告我,不要在屋後的空地上打壘球,因為那地點靠近一些房子。他們很嚴正地提出告誡,並指出如果我一意孤行的話,有天可能會打破別人家的窗戶,屆時就要自己賠償。可惜我依然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,有天我擊出的界外飛球,果真打破鄰居家的玻璃。雖然百般不願意,我還是對爸媽說了這事,而且很確定的是,他們要我賠償那片打破的玻璃窗戶。那一次,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訓。

上一篇:警告但不嘮叨 | 下一篇:非暴力的體罰

返回主頁

警告但不嘮叨

警告但不嘮叨

你在一個不太熟悉的地區開車,想找一條街道。但這時,你從後視鏡裡看到警車的警燈在閃爍,示意你停車。原來你因為滿腦子都想著找路,不曉得自己已經超速。攔車的警員決定給你一個警告而不是罰單,同時提醒你那地區的速限。

同樣地,當我們孩子的行為處於「危險狀態」,在合宜與不合宜的界線中間,需要有人提出警告。或許他們不明白自己的行為近乎或者已經越界,又或者他們早已知道,但想看看你會不會發現,挑戰你是否會執行所設下的規則。無論是哪一種情況,警告可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他們需要改變。

我兒,惡人若引誘你,你不可隨從。 (箴言1章10節)

(智慧)要救你脫離惡道,脫離說乖謬話的人。(箴言2章12節)

給予第二次的機會

大人的責任是執行規則。有時候孩子不喜歡你那麽做,不過沒關係,此時孩子的生活中,需要你作為他的父母而不是朋友,他們也需要你堅定但充滿關愛地去執行這些規則。我們不用威脅和吼叫,但必須堅定。記得,我們不能期待完美,孩子不可能第一次(或第二次)就改正行爲,我們得經常給予第二次的機會。

提出警告的過程中,我們可以讓孩子想想如果執意選擇走向錯誤的方向,將會面對什麽後果。為強調警告的重要性,我們可能需採用某種非體罰的處罰方式,比如暫停、拿走玩具或喜歡的物品,取消特權等等。打個比方,你吩咐女兒打掃房間,但她充耳不聞,繼續玩遊戲。因此,你給予警告。如果她還看不懂時鐘,那你可設下計時器,告訴她鬧鈴響的時候,她就得打掃房間;如果她懂得看時間,便告訴她房間什麼時候必須打掃好。不管是哪一種情況,先問她如果房間沒有打掃好,就該承受什麼後果。既然已經清楚設下合作和不當行爲的界線,她可以自行決定打掃與否。假使她選擇不合作,你也要有下一步的行動。

避免嘮叨

不斷重複的警告就如嘮叨,毫無果效。我們應避免對孩子嘮叨。你是否曾聽見自己說過:「我已經跟你講過不下百次了」?父母很容易陷入這樣的循環,因此提出警告之後,父母必須要下定決心徹底執行所設下的處罰方式。

上一篇:珍惜受教時刻 | 下一篇:訓責但不傷害

返回主頁

珍惜受教時刻

珍惜受教時刻

原則三:解釋不順服的後果

有人說:「經驗就是知道一堆你不應該做的事。」身為成年人,我們在過往的人生中以痛苦的方式學會了許多功課——那些若生命重來,我們會閃避的事情。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智慧傳給孩子,讓他們可以從我們的經驗中學習,這樣不是很好嗎?

箴言書中經常提到管教的原則,作者毫不避諱解釋罪的負面後果。例如「你心中不要戀慕她的美色,也不要被她眼皮勾引。因為,妓女能使人只剩一塊餅,淫婦獵取人寶貴的生命。」(箴言6章25-26節)或「人若懷裡搋火,衣服豈能不燒呢?人若在火炭上走,腳豈能不燙呢?」(箴言6章27-28節)

孩子會内化父母的價值觀

孩子懂得分辨一些行爲的對錯,是因爲你曾告訴他,或者是他自己曾自食苦果。5歲以前的孩子會開始內化父母的價值觀和教導:你所認爲對的事或行爲,在他而言也是對的。你的價值觀,不管是否符合倫理道德,都會成為孩子的一部分。因此,教導孩子時,你需要保持謙卑和謹慎,確認自己的價值觀符合聖經真理。

日常生活中,父母要珍惜「受教時刻」——那些自然產生、稍縱即逝的美好教導時機。透過周遭發生的事情,你可以和年紀大一些的孩子討論的重要議題,包括與別人相處、說誠實話、幫助他人、不偷竊、不傷害別人等等。當孩子再長大些,你需要與他們討論性愛以及其他情慾誘惑,幫助他們建立合乎聖經的性觀念。

嘮叨並非有效的教導方式,唯有融洽的親子關係,能夠使孩子願意與我們談這些重要話題。父母應有智慧地提供與孩子年齡匹配的資訊。但也別想得太簡單,畢竟現在小學生所接觸的事物,遠比他們父母小時候來得更多。

倚靠上帝的智慧

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,我們需要有更多的智慧去幫助他們(以及我們自己),突破各種困境。記得雅各書1章5節說:「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, 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、也不斥責人的上帝, 主就必賜給他。」感謝上帝,祂樂意賜下每個人都需要的美好智慧。我們都需要多鼓勵和關愛孩子,並以身作則活出屬上帝的生活方式。

上一篇:防患於未然 | 下一篇:警告但不嘮叨

返回主頁

防患於未然

防患於未然

原則二:告知不合宜的行為

若要避免麻煩纏身,最有智慧的方法就是懂得防患未然。例如,你第一次帶女兒到屋前玩球,她非常興奮。你知道如果球滾到馬路上,她可能會追過去。所以你提前告訴她,球或許會滾到馬路上,若真是如此,她絕對不能去撿。透過預先溝通和指導,你教導了女兒撿球前,先留意馬路安全。之後,隨著她長大,你需要告誡她「陌生人的危險」。待她拿到駕照時,她則需要瞭解震耳欲聾的音樂、開車使用手機和車上太多乘客會造成分心駕駛,產生莫大危險。

不僅是箴言書,事實上所有聖經經文皆預先展示了錯誤的態度和行為,並且告訴我們哪些行爲是可以避免的,就如聖經已提醒我們,「耶和華所恨惡的有六樣,連祂心所憎惡的共有七樣:就是高傲的眼, 撒謊的舌, 流無辜人血的手,圖謀惡計的心,飛跑行惡的腳,吐謊言的假見證,並弟兄中布散紛爭的人。」(箴言6章16–19節)

犯錯之前給予警告

透過這些和其他經文,我們明確得知,上帝不喜悅某些行為,而且祂是在我們犯錯以前,而非犯錯之時給予警告。此外,祂也給我們機會導正錯誤的行為。同樣的,我們的孩子需要知道哪些事情他們不應該做,曉得生活中的限制和界線。當孩子知道界線在哪裡時,將讓他們更有安全感。

一位擁有3個孩子的媽媽說,為幫助孩子避免做出不當言行,每次孩子受邀到朋友家作客時,她會在抵達前,向孩子說明他們可以怎麼做,還有提醒他們什麽話不該說。這位媽媽知道小孩沒有成熟的社交禮儀,容易說出他們心裡的想法。她預先幫助他們設想可能面對的問題和情況,告訴他們該避免哪些反應,而哪些反應是可被接受的。

對於年齡更大一些的孩子,父母可以把握生活中的機會教育。如果你青少年時期的女兒有朋友懷孕了,你可以和她聊聊朋友的生活變化,以及幫助朋友的最好方法,再與女兒談論她自己可以如何避免陷入同樣的處境。透過腦力激盪,引導她思考在某些情境之下應該能做什麽。

上一篇:教導合宜行為 | 下一篇:珍惜受教時刻

返回主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