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險物品
一部卡車發出刺耳的警報聲,從我的汽車旁邊呼嘯而過,閃爍的警示燈反射到我的擋風玻璃上,照亮卡車側面「危險物品」的字樣。後來我才從新聞報導中得知,那輛卡車必須緊急趕往科學實驗室,因為那裡的1,500公升硫酸已經開始滲漏出來,卡車必須載著緊急救難人員立即前往處理,否則洩漏的硫酸會腐蝕所有接觸到的物品。
談論上帝
美國巴拿研究中心(Barna Group)於2018年進行了一項調查,結果顯示大部分的美國人並不喜歡談論上帝。只有7%的美國人表示會常常談論屬靈方面的事,即使是固定參加教會聚會的基督徒也是如此。在這些人當中,只有13%的人表示每星期都會談論一次與信仰有關的事。
得誰讚許?
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(Giuseppe Verdi,1813-1901年)年輕時,憑著一股要得人讚許的渴望而邁向成功。一位美國聖經學者寫道:「當威爾第所撰寫的首部歌劇在佛羅倫斯上演時,他站在舞台邊一個角落裡,緊盯著在觀眾席中偉大的作曲家羅西尼(Rossini)的表情。對威爾第來說,大廳裡的其他人為他歡呼喝采或冷嘲熱諷都不重要,他想要的只是這位音樂大師讚許的笑容。」
年老仍結果子
麗諾雖已94歲卻依然洋溢著活力,她的心思敏捷、笑容燦爛,愛主的熱忱更是感染了許多人。在我們教會中,不時都能看到她和年輕人聚在一起,她的參與和付出總為大家帶來喜樂和激勵。麗諾的生命充滿了活力,因此她離世的消息令我們錯愕不已,她宛如一名實力強勁的跑者,全力衝刺至生命的終點線。她的精力與熱情如此豐沛,甚至在離世前幾天,她還完成了一個為期16週的課程,學習向人傳揚福音信息。
太棒了!
有個七年級的小女孩第一次參加越野賽跑,雖然她一直都有練習,但比賽那天,她擔心自己的表現會很糟糕而不想跑。不過,最後她還是勉為其難地參加了比賽。隨著時間過去,其他的參加者都陸續抵達3.2公里的終點線,只有她仍然不見蹤影。她母親一直等她跑完全程,當遠方終於出現她孤單的身影時,她母親快步走到終點線,想要安慰她。然而,當她看到母親時,卻大聲說:「太棒了!」
這就是我
電影《大娛樂家》(The Greatest Showman)的歌曲《這就是我》讓人無法忘懷。這部轟動一時的音樂劇電影取材自傳奇人物巴納姆(P. T. Barnum)和他的巡迴馬戲團。劇中人物因未能符合社會規範而遭人辱罵和污蔑,對於這些具破壞性的冷言冷語,他們在歌詞中將之描繪成會讓人傷痕累累的子彈和匕首。
安靜的生活
相信我們小時候都聽過這個問題:「長大後,你想做什麼?」有時甚至連大人都不能豁免。人們會問這問題是出於好奇心,想從答案中知道他人的志願或理想。從小到大,我的答案不斷地改變,一開始我想當牛仔,後來想做卡車司機,接著又想當軍人,最後我進了大學,立志成為一名醫生。然而,似乎從未有人向我建議,我也從未認真思考「要立志過安靜的生活」。
值得等待
東京澀谷的火車站外,有一座忠犬的雕像,是紀念一隻名為八公的秋田犬,也有人稱牠為小八。人們會紀念牠,是因牠對主人非常忠心。牠的主人是位大學教授,每日都要坐火車上下班。小八每天早上都會陪主人走到車站,下午又會按時去車站等主人回家。
對待偽善者
有位選手提到2016年某次板球比賽中作弊的南非球員時,他說:「如果我的隊友做這種事,我一定非常失望。」但是才過了兩年,這位選手就因做了同樣的事情而鬧出醜聞。
不餵食巨怪
有句英文的網路俚語說:「不要餵食網路巨怪!」「網路巨怪」指的是那些蓄意在網路論壇、聊天室或留言版上製造爭端的人,他們故意發佈挑釁且傷人的評論,激怒讀者以打斷原本正討論的主題。但對這些評論不理會、不回應,就是不「餵食」巨怪,可以防止這些人使議題偏離正軌。
馴服舌頭
白芮兒.瑪克罕(Beryl Markham)在《夜航西飛》(West with the Night)一書中,詳細描述她負責馴化一匹煩躁易怒的種馬過程。無論她使用何種方法,都無法完全馴服這匹驕傲的馬,牠頑強的意志使瑪克罕只贏得唯一的一次勝利。
反其道而行
我偶然看到英國新聞影片製作小組於1932年,拍攝當時年僅6歲的芙蘭納莉.歐康納(Flannery O’Connor)在自家農莊的一個生活片段。這位後來成為美國知名作家的芙蘭納莉,當時正在教一隻雞倒退走路,讓製作小組十分好奇。我認為這件事不但新奇,而且是個完美的隱喻。芙蘭納莉對文學的敏感度與對基督信仰的信念,讓她在39年的人生中反其道而行,以逆向思考和反文化的方式寫作。出版商與讀者完全無法瞭解,她寫的聖經主題為何與他們期待的信仰觀點背道而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