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: 二月 2020

新的常態

所以,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,和他一同埋葬,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,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。-羅馬書6章4節

在醫生宣佈我患有癌症後,接下來他所說的話,我根本一句也聽不進去。我回到家裡,拉了條棉被蓋過頭,然後就睡在沙發上,好像睡一覺就可以改變這個診斷一樣。當我終於有了足夠的勇氣告訴親友這個消息時,我的朋友茱迪說了些讓人格外難忘的話。在表達她的同情後,她說:「這是接下來要發生的:有三天你會覺得非常難受,然後你會振作,弄清楚哪些是你該做的,並繼續你的生活。」接著她又補充:「我想這跟死亡、埋葬和復活有關。」

那時候,我根本不相信她的話。我當時很確定我原本的生活已經結束了,一切都不再一樣了,我無法再過正常的生活了。但她是對的。三天後,我一早醒來,發現自己的感覺並不會太糟。接下來,儘管化療非常痛苦,我的情緒與靈命狀況卻漸漸地有了很顯著地改善。我在過去的現實中「死」去,然後又「復活」至一個全新的常態。

感謝主,祂有復活的能力。我們這些人已歸入基督的死,若原有的生活被打亂,意味著我們可進入嶄新、充滿榮耀的生命,能「有新生的樣式」(羅馬書6章4節),如死裡復活。

耶穌受死贖我們,
主內我有復活天;
死亡不再令人畏,
舊事在後新在前。

「在基督裡」就是同享祂的生命、死亡和復活。

作者: 林茱莉 | 其他作者

代禱

聖父啊,求祢因祢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,叫他們合而為一,像我們一樣。-約翰福音17章11節

我在報上看到一篇記念名人艾倫的悼文。在悼文中,有一段關於艾倫的描述:「最值得一提的是,他一直熱心地為基督作見證。」在講述艾倫的家庭生活以及職業生涯之後,文中還提到近十年來,他的健康狀況不斷地衰退。文末的結語是:「艾倫在住院期間,關心其他的病人,被其他人譽為『禱告的病人』。」在艾倫飽受病痛磨難的日子裡,他仍為周遭那些有需要的人禱告,並且也帶領他們一同禱告。
你提醒主,祂是大有能力的,並且你的祈求也是對的。你祈求,你等候。你懷疑:也許祂沒聽見你的禱告;也許祂不是無所不能。於是,你不再祈求,幾天或幾個月就這麼過去了。你又為自己懷疑主而心生罪咎。你想起主要你把一切需求帶到祂面前,所以你再次向主祈求。

耶穌在猶大背叛祂的幾個小時之前,為祂的門徒禱告說:「從今以後,我不在世上,他們卻在世上;我往祢那裡去。聖父啊,求祢因祢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,叫他們合而為一,像我們一樣」(約翰福音17章11節)。耶穌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,但祂卻不顧惜自己,反倒掛念那些跟隨祂的人,以及祂的朋友。

當我們飽受病痛煎熬的時候,我們渴望並需要別人的代禱。他人的代禱使我們得著何等的幫助和激勵啊!但願我們也能效法主,顧念他人,為我們身旁那些有迫切需要的人禱告。

上帝啊,即便我們在困境時,願我們仍能尊榮祢的名,並以禱告激勵那些正在受苦的人。

我們經歷了苦難,便能以愛和恩慈為人代禱。

作者: 麥大衛 | 其他作者

未蒙答覆

耶穌設一個比喻,是要人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。-路加福音 18章1節

禱告未蒙應允讓我倍感掙扎和困惑,也許,你也有相似的經歷吧!你禱告:求主拯救上癮的朋友脫離惡習;對你所愛的人施以救恩;醫治一位病童;修復一段關係。所有這些禱告和請求,你都認為是合乎主的心意。為此,你禱告好多年。但你未曾從主那裡得到回應,也沒有看見任何結果。

你提醒主,祂是大有能力的,並且你的祈求也是對的。你祈求,你等候。你懷疑:也許祂沒聽見你的禱告;也許祂不是無所不能。於是,你不再祈求,幾天或幾個月就這麼過去了。你又為自己懷疑主而心生罪咎。你想起主要你把一切需求帶到祂面前,所以你再次向主祈求。

我們有時感到自己像路加福音18章中,耶穌用比喻論到的那位不屈不撓的寡婦。她不斷來到法官面前,糾纏他並試圖使他改變心意。而你我都知道,我們的主比那位法官更仁慈,更有能力。我們因祂是良善,有智慧,有權柄的主而信靠祂。別忘了耶穌告訴我們:「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。」(1節)

所以我們請求,「上帝啊!召喚祢的能力吧。上帝啊!堅立祢為我們作成的事吧」(詩篇68篇28節,新譯本)。我們信靠祂,然後等候。

主的兒女,持續祈求!
是你責任,也是目標;
是否回應,取決於主,
你需做的,只是禱告。
延遲並非拒絕,故不可停止禱告。

作者: 施安妮 | 其他作者

強迫休息

耶和華你的上帝是施行拯救、大有能力的主!祂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,默然愛你,且因你喜樂而歡呼。-西番雅書3章17節

某一年的聖誕節前夕,我的朋友珍被診斷出罹患血癌,需要立刻接受化療。在這件事發生的幾週前,她剛告訴朋友,很滿意自己的生活,覺得上帝很恩待她,賜給她幸福的家庭、舒適的房子,以及剛出生的孫子。當她走進醫院時,她祈求能感到耶穌親密的同在。

接下來的七個月,是治療和被隔離的日子,她稱之為「強迫休息」時期。她說,無論是否能痊癒,她學會了如何放慢腳步、安靜省思,以及在上帝的慈愛及完美的計畫裡,享受休閒時光。

對珍來說,上帝給以色列人的其中一個應許,就如上帝親口應允她的一樣。上帝在西番雅書3章17節:「耶和華你的上帝是施行拯救、大有能力的主!祂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,默然愛你,且因你喜樂而歡呼。」

珍說,在生病時所經歷的這段日子,使她的生命變得更加美好。如今她的癌症已得到緩解,也回到忙碌的生活中,但她常會停下腳步,省思在「強迫休息」的日子裡所學到的功課。

讓我們謹記:不論在順境或逆境,都要親近慈愛的上帝,聆聽祂的聲音,把自己交在祂手裡,這是最重要的事!

煩躁的心、疲倦的靈;
難以承受,壓在肩頭;
背負重荷,缺乏平安,
快奔主懷,祂為你擔。
上帝最在乎世人。

作者: 麥大衛 | 其他作者

仰望星空

看誰創造這萬象,按數目領出,祂一一稱其名。-以賽亞書40章26節

由於在家庭與工作上碰到難題,明深決定出門散步。春天傍晚的空氣清涼怡人,靛藍無垠的天空抹上墨色,輕霧逐漸在溼地上凝聚,天上的星星開始閃爍,東方緩緩升起一輪明月。此刻,明深的感觸頗深,他心想:上帝掌管一切,祂就在這裡,祂與我同在。

有人看夜空,除了大自然以外,什麼也看不見。還有人則認為上帝和木星一樣遙遠而冷漠。但是,那位「坐在地球大圈之上」的上帝也「創造這萬象,按數目領出,祂一一稱其名」(以賽亞書40章22、26節) 。祂認識一切受造之物。

這位願意與人親近的上帝問以色列百姓:「雅各啊,你為何說『我的道路向耶和華隱藏』?以色列啊,你為何言『我的冤屈上帝並不查問』?」上帝為他們感到痛心,祂提醒他們尋求上帝才是真智慧:「你豈不曾知道嗎?你豈不曾聽見嗎?……疲乏的,祂賜能力;軟弱的,祂加力量。」(27-29節)

我們很容易忘記上帝。雖然我們的問題並不會隨晚間的散步而消失,但我們可以在上帝懷裡得著安歇和踏實,因為上帝所做的工,為要成就祂美好的旨意。祂說:「我在這裡,我與你同在。」

主,謝謝祢創造夜空,讓我們能一窺永恆的奧祕。即使我們對此無法完全理解,但我們知道確實有永恆,祢就是永恆的主。求祢讓我們在未知的情況中依然信靠祢。
讓掌管天地萬物的主,掌管我們的心。

作者: 葛庭墨 | 其他作者

身處困境

那個月,我家發生了很多事。首先,我妻子接受了一個緊急手術,術後必須對抗體內的毒素。接著,我女兒也接受了一個高難度手術。僅僅幾天後,我的孫子因為肺炎和支氣管炎入院。那段日子真是充滿挑戰與挫折,令人沮喪。但事情遠不止如此。

身為牧師,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探訪住院的人。有時我去那兒慶祝嬰兒的誕生,但大多數時候並不是那麼開心的,卻又非去不可。當我們遭遇痛苦時,我們需要幫助,需要禱告,也需要鼓勵。

如今,我家前所未有地需要那樣的鼓勵——而其他人就來幫助我們。有人送來食物,也有人寫卡片。牧師們來電問候。醫護人員很友善,常常鼓勵我們。我們領受到那樣的憐恤,覺得很不好意思,同時又很激動,部分原因是我們實在太需要那樣的關愛了。

當痛苦和疾病來臨時,我們發現自己何等脆弱。我們痛苦掙扎,失去力量。即使是最關心我們的朋友或摯愛都幫不上忙。我們無法靠自己面對這一切——但我們可以倚靠上帝。

聖經講述了很多關於這位天父的事,但當困難臨到的時候,我們才切身體會到,祂是我們最需要的、隨時的幫助。祂足以彌補我們的不足;祂極其信實,每天早晨都賜下新的憐憫。祂在聖經裡對我們所表達的關愛,不再只是信仰上的安慰。祂的話語真是我們盼望和信心的根基。

這本特輯是專門為那些遭遇痛苦的人以及關心他們的人而寫的。當中的靈修文章選自《靈命日糧》,它們提醒讀者,上帝賜力量給軟弱的人,賜盼望給絕望的人。上帝就在我們所處之地與我們相遇,迎接我們投入祂的懷抱,滿足我們的需要。我們呼求祂,祂就與我們同在,我們永不孤單。在痛苦之路上,祂與我們同行。

「但願使人有盼望的上帝,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,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」(羅馬書15章13節)。就在此刻,這位使人有盼望的上帝與我們同在。在艱難的日子裡,願祂以大能大力安慰你和你所愛的人。

作者: 柯貝爾 | 其他作者

突然的轉變

在1943年1月,溫暖的欽諾克風(焚風)吹襲南達科他州的斯皮爾菲什市,氣溫立即從攝氏零下20度升至7度,在短短2分鐘內,氣溫就出現相差27度的劇烈變化。美國有史以來,24小時內出現的最大溫差是在1972年1月15日,蒙大拿州洛馬市的溫度從攝氏零下48度飆升至9度,其變化之大,竟高達57度!

所思所想

在一本書中,作者比爾·夏皮洛(Bill Shapiro)集結了一系列的採訪,每位受訪者都說出一件對他們而言,意義重大、帶給他們歡樂,難以割捨的物品。

面對疫情恐慌的四個反思

面對疫情恐慌的四個反思

 
作者:鄧德漢醫生(Alex Tang)
 

自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爆發新型冠狀病毒(COVID-19)疫情以來,全球民眾聞「疫」色變。即便許多國家和地區僅有一小部分的人受感染,且極大部分確診者都是曾到訪病毒爆發之地,或者與病患有過近距離接觸,但是人們依然惶恐不安,深怕感染病毒。他們經常(有時每隔幾分鐘)瀏覽新聞媒體,查看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數的最新統計數字,好比關注奧運會獎牌榜上的數字一樣。人們寧願相信最新的謠言或假新聞,也不願關注可靠、聲譽好的網站或官方公告。民眾的恐懼會觸發「集體性的恐慌錯覺」(Mass Hysteria),繼而做出非理性的行為,例如:囤積食物和衛生紙!

 

為了面對疫情帶來的恐懼,讓我們問自己幾個問題。

首先,對於新型冠狀病毒,我們究竟了解多少?該病毒於2019年12月爆發,截至2020年2月25日確診感染超過7萬例,數千人死亡。這是一種傳染病,但我們必須知道,疫情擴散的兩個月後,16億人中約有7萬人感染了這種疾病,大多數感染者出現輕微症狀,例如:發燒、咳嗽和流鼻涕。有些人伴隨腹痛和腹瀉。這是任何常見的病毒感染,當中只有2.4%的患者死於呼吸系統併發症。大多數死亡病例發生在患有糖尿病、腎衰竭、心臟病和肺病等其他疾病的老年人身上。目前,新型冠狀病毒並未構成「大流行性疾病」(Pandemic)——一種全球性爆發的疾病(世衛組織並沒有把它列為流行病〔Epidemic 〕)。這並不是世界末日。人們不會死在街上。為何感到懼怕呢?

 

第二,這是我們能控制的事情嗎?顯然不能。在幾千英里之外發生的流行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。即使是中國衛生當局和世衛組織也無法阻止疫情蔓延。他們正在努力控制疫情,並且在這一方面做得很好。中國當局為了應對疫情採取了封城措施(這是前所未有的自我隔離行動)、限制旅行、興建隔離醫院(在10天內完工!),以及共享信息。這是一種新型病毒,通過基因測序與共享數據,中國科學家使世界其他地區能夠迅速了解該病毒並研製疫苗。

 

第三,針對以上的抗疫措施,我們能做點什麼嗎?答案也是:不能。然而,面對疫情,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好各自本分,保持個人衛生,相信我們自己國家的衛生部與醫療團隊正竭力進行防疫抗疫的工作。

 

最後,若我們無法控制疫情,也無法對疫情採取任何措施,那麼我們該如何處理內心的恐懼呢?屈服於對疫情的恐懼,持續生活在恐懼的壓力之中嗎?或者我們可以將一切的憂慮和恐慌交託給掌管萬事的主,相信祂會在一切的景況裡動工?耶穌在馬太福音6章25-34節給了我們一些很好的建議。

 

不要憂慮

「所以我告訴你們,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,喝什麼;為身體憂慮穿什麼。生命不勝於飲食嗎?身體不勝於衣裳嗎?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,也不種,也不收,也不積蓄在倉裡,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。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?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?何必為衣裳憂慮呢?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;它也不勞苦,也不紡線。然而我告訴你們,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,他所穿戴的,還不如這花一朵呢!你們這小信的人哪!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,明天就丟在爐裡,上帝還給它這樣的妝飾,何況你們呢!所以,不要憂慮說,吃什麼?喝什麼?穿什麼?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。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,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。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,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。所以,不要為明天憂慮,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;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。」

 

為什麼我們要為那些自己無法控制,又無能為力的事情而煩惱呢?這種非理性的擔憂就是恐懼。選擇在於我們。我們可以選擇屈服於恐懼,或是順服於戰勝了死亡恐懼的主耶穌基督。讓我們再一次思考: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期間,我們應該如何生活?

 

鄧德漢醫生
www.alextang.org
傳道人、講員、社會技術專家(social technocrati )和作家。
鄧德漢醫生(Dr. Alex Tang)是凱羅斯靈命塑造事工(Kairos Spiritual Formation Ministries)創始人兼總幹事。他是馬來西亞柔佛專科醫院(KPJ Johor Specialist Hospital)的兒科專科醫生,也是蒙納士大學醫學院兒科副教授。他在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(MBS)和新加坡的東亞神學院(EAST)教授實踐神學。

 
以上言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靈命日糧事工的立場。文章部分內容因應近日官方公布的數據而稍作修改,欲閱讀原文請點擊http://www.kairos2.com/Coronavirus.htm